江西赣州市体育局负责人之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就直言,每当小升初的季节来临,大多数学生会因为学业压力的增大而选择退出。“队伍刚刚成型,就不得不解散了。”他的话语中透露出对这些少年运动员未来的忧虑。
一位爸爸兴奋地告诉记者,自从家附近的校园对公众开放后,小区的家长和孩子们经常会组织足球对抗赛。“懂球的家长当裁判,不懂的就当啦啦队。”他笑着说。
记者发。
几天前,中冠球队金华北辰前教练叶博泉也在社交媒体上感叹:“都说12岁退役,其实10岁就退役了,小学四年级就开始有人退队,五年级也有,六年级踢球的孩子就很少了。”
这个现象指的是,中国足球青训领域,那些曾在足球场上挥洒汗水、充满激情的少年们,在12岁左右的升学节点,由于升学压力的增加,以及足球成材率低和未来不确定性等因素,往往不得不放下心爱的足球,告别他们热爱的运动。
晚上7点,杭州西湖区的一所学校操场上,一群家长站在球场边的塑胶跑道上,饶有兴致地观看八九岁孩子们的足球比赛。
但当谈及未来是否选择职业化道路时,家长们的担忧也随之而来。“踢球、比赛会影响学业成绩。”一位小学高年段的家长坦言,“作为家长,我还是偏重学业。除非孩子在足球方面真的很有天赋、很出色。”
构建具有杭州特色的足球发展体制机制,离不开“建立青少年足球人才成长体系”,把足球人才的培养贯穿于基础教育全过程。
随着年龄的增长,是否继续走足球之路,成了绝大多数足球少年和他们的父母要面临的一个艰难选择。该怎么选?社交媒体上,被困扰着的父母也很多。
家长张先生说,女儿明年要读初中了,面临要么以踢球为主、学业为辅,要么放弃踢球拼学习。“和女儿讨论了很久,我们最终选择了后者。”说到这里,张先生叹了口气,“也不知道选得对不对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