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49年,合肥和平解放时,城市规模还较小,工业基础薄弱,只有20多家小加工厂和手工作坊。三年后,合肥正式确立为安徽省的省会。1953年,合肥确立了“变消费型城市为生产型城市”的总体战略构想,上海56家企业内迁,合肥开始建立自己的工业体系。
科教基地为城市带来丰富的人才、科研投资,以及重大实验成果。如今的合肥在量子通信、量子计算、智能语音等领域具有国际影响力。科研成果如“墨子号”量子卫。
2024年,受访者陈帆也回到合肥。虽然嘴上说着“合肥是一座没有机遇,全是挑战的城市”,眼睛也经常看见打着找设计、市场经理的名头招销售的情况,但她依然觉得合肥的工作机会比以前更多、也更优质了。
在不少以合肥为乡的大城市互联网打工人印象中,“以‘科大’为名的企业收益似乎很好”。一些人还知道产业群内的明星项目“人造太阳”,以及周围产业配套多围绕清洁能源等概念展开。
合肥是什么时候成为在外游子的避风港,又如何从“人人来了都要打一通销售电话再走”的小城,成为现在的遍地机会的准一线城市?
“要不要回合肥?”2022年夏天,陈帆出差途中被封关在外,使得她第一次有了离开上海的念头。她注意到,一座名为“科大硅谷”的产业群同年6月在老家合肥正式启动了建设。
故乡的变化悄然发生。到了2023年,合肥增开5条地铁新线,高架、快速路密度增加。受访者小胡告诉《职场Bonus》,他在那一年回到合肥,从公司开到家的20公里快速路上没遇到过红灯。
这座城市曾一度给人留下“极度贫困”的印象。这是因为它的地缘条件。安徽省位于我国东部地理中心,毗邻长江。看似优越的地理位置,却是一体两面的:周边被南京、武汉、郑州、苏州这样的大城市包围,在其暂未发展起来时,合肥在人才眼中一不留神就失去了存在感。